特朗普的《大而美法案》(One Big Beautiful Bill Act)现已成为法律。
当地时间7月4日,伴着独立日烟花的绽放,B-2 隐形轰炸机和喷气式战斗机飞过白宫,特朗普签署了这份长达近 900 页法案。
这项法案的核心是特朗普1.0任期时2017年《减税与就业法案》(Tax Cuts and Jobs Act)的延伸,该法案原定于2025年12月31日到期。
当前《大而美法案》正在引发全球热议,大家普遍关注美国政府的高赤字风险,对未来经济增长构成的威胁,以及对世界各国发展带来的挑战。
这部“超级拼盘”法案,集减税、削支、控债、砍补贴于一体,其规模之大、过程之险,震动整个华尔街。从5月众议院“1票险胜”,到7月参议院“副总统投下决定性一票”,再回到众议院“4票过关”,直到特朗普签字生效,经历了近7个月的博弈与妥协。
这不是一次普通的财政动作。它的背后,是美国经济治理方向的重大转向,也在全球范围内投下了复杂的连锁反应。
减税、扩债、削福利
美国的“再通胀三部曲”
此次法案的核心内容,主要包含四个方面:
提高债务上限:美国国会将联邦债务上限提高5万亿美元,从而缓解财政部短期偿付压力,避免“技术性违约”。当前美国债务占GDP比重达117%,这项调整将使债务比例可能升至135%。
延长减税政策:原定于2025年底到期的2017年特朗普税改条款得以延续,个人所得税、企业研发抵扣、加速折旧等条款将永久保留。
削减支出:包括电动车购车补贴、医疗保健、食品券等1.4万亿美元的预算被削减。拜登时期《通胀削减法案》中的部分关键条款,如电动车税收抵免,也将在今年9月底废除。
取消899条款:此前市场担心该条款可能对外国投资者征税,引发美债抛售。最终该条款被直接取消,为市场稳定注入一针强心剂。
从结构上看,这份法案“减”在税、“增”在债、“砍”在福利,短期可能拉动消费和投资,但长期则加剧财政负担,推升再通胀预期。债市和股市的分化表现,也反映出市场对未来不同方向的博弈与下注。
表面波动之下,美债仍有深层支撑
法案落地后,美债遭遇大规模抛售。10年期收益率从4.0%飙升至4.35%,30年期国债收益率触及4.86%高位。而与此同时,美股却屡创新高。表面看似矛盾,实则是美国市场独特的双轨逻辑在发挥作用。
一方面,市场对美国赤字和债务前景的担忧加剧,避险资金对美债的信心受到挑战;另一方面,减税、制造业回流、国防支出加码,又重新点燃了对传统行业和科技股盈利增长的预期。
很多人看到美债遭抛售,担忧“美国要违约”,其实这是一种误解。
上海交通大学高级金融学院教授胡捷表示,尽管短期内“大而美”法案或不利于美债市场,但长期看,该法案对美国经济的正面影响或对美债市场起到支撑作用。
美国国债的底层逻辑并非脆弱不堪。作为全球最大经济体,美国具备强大的税基和金融体系支撑。更重要的是,美元的全球储备货币地位,使美债始终拥有稳定的基础需求。即使短期收益率波动剧烈,依然难以动摇其“全球锚定资产”的地位。
香港保险公司靠什么能屡次穿透危机
抵御市场风险呢?
这跟香港保险公司的投资策略和风控策略分不开的。从宏观层面来看,有几种调整的手段:
一是调整资产配置比例。包括减少高风险资产的配置,增加防御性资产配置,同时增加现金持有,增加流动性的同时分散风险。
二是使用对冲工具,锁定收益和保本。
三是加大另类投资,这类资产在有高回报的同时,往往能在市场波动中提供缓冲。
第四,快速响应市场变化,年度季度或者月度定期追踪市场变化,有充分的反应时间,调整投资组合。
第五,优化资产选择。
具体到每家公司,策略会有所不同。
我们以2008年的金融危机、年股债双杀为例,透过年报,看看香港保险公司是如何应对危机的。
08年,金融危机席卷全球,全球股市暴跌,信用市场波动,很多金融机构纷纷面临巨额亏损和资金短缺的问题,著名的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宣布破产,而在此期间没有一家香港保险公司出现破产或系统性的风险
在这次危机中应对表现突出,根据年的财报,宏利做了这几个方面:
充实资本:随着金融市场在第四季度大幅下跌,宏利迅速采取行动,通过债务和股权融资筹集了43亿美元。
强化风险储备:当年宏利的风险准备金达历史最高水平。
优化投资策略:投资上继续秉持严谨投资理念,利用多元化投资组合、全球市场准入等优势,追求风险调整后回报。
从财报可以看到,宏利的股票投资,2007年底占比为,到年底下调到了4%
再比如年,受通胀压力、美联储持续加息、俄乌冲突等多重因素影响,美债价格跳水,股市也跟着遭殃,股债双杀的局面,从年初一直持续到四季度。
那年的美国股市,是自2008 年以来跌得最惨的一次,标普500下跌了有将近20%,纳斯达克下跌了30%多。
当年,宏利减少了美国上市股票的持仓,2021年比例为37%,2022年下调到了31%;另外,加仓了亚洲、欧洲及其他地区(35%➡40%),加拿大也加了一点(28)%)。加仓的这些地区,股市的波动是相对较小的。
安盛,大幅削减了债务证券,年底投资组合为4020 亿欧元,年底下降到了3070亿欧元。
友邦,下半年增加了在私募市场的投资,投资于一家全球领先的另类资产管理机构。
和公开市场相比,私募资产的优势在于,一方面波动性较低,另一方面,可以提供更多元的回报,并且和其他投资的相关性低。这有助于抵御各种市场的波动,拿到稳定的长期回报。
另外,友邦还增加了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的投资,由年底的49.89亿美元增加39.80美元至12月31日的89.69美元。
再举个更近的例子,保诚截止2023年底的主权债券投资比例,美国占。一年后,美债比例降至7%,泰国国债比例增至41%。事后看,这一年多来,美债横盘震荡,泰国国债收益大涨。
前IA主席郑慕智:“监管不是捆住行业的绳子,而是撑起大厦的钢筋骨架”
香港保险业监管局(IA)针对“大而美法案”潜在冲击,于2025年第二季度升级压力测试要求,基于《保险业条例》第41章及《企业风险管理指引(指引21)》香港保监局要求保险公司定期评估极端情景下的偿付能力,2025年Q3起每季度提交(原为年度)。2025年新增“财政扩张+关税冲击”双情景测试,作为《自险评估报告》的强制内容。
2025年4月香港保监局与金管局联合发布《金融市场极端情景协同应对机制》,明确将“财政扩张+关税冲击”纳入强制测试情景资产配置调整方面,同步发布《美股及新能源资产持仓限制指引》,要求美股仓位≤35%、新能源资产≤15%。同时通过粤港澳保险服务中心共享内地压力测试模型,强化对人民币保单的联合监测。
写在最后
在全球金融市场联动性增强的今天,资产配置的关键不在于“押对一个点”,而在于如何建立起穿越周期的能力。我们无法控制市场的涨跌,但可以控制自己的配置节奏和认知视野。
另外,在复杂的市场中保持一份理性尤为重要。市场情绪容易放大短期事件,但真正影响资产价值的,永远是背后的经济基本面和政策逻辑。保持长期视角、深入理解波动背后的原因,而非被情绪裹挟,才能在动荡中保持主动,实现长周期的稳健盈利。
香港很多保险公司历史非常悠久,比如宏利、永明,成立至今已有一百多年,期间经历过无数的危机,积累了海量的全球投资经验,遇到波动时,投资策略应该什么时候调、怎么调,他们的经验是非常丰富的。
香港保险公司背后有大量的顶尖的专业投资人士,形成了庞大的投资团队,遍布世界各地、各个投资领域,实时关注市场最新情况,迅速做出反应。
香港保险公司的这种投资能力,个人难以企及,特别是经济动荡的时候,不确定性急剧上升,个人是不具备这种缓冲大风险的能力的,也很难快速有效地做出投资决策。
香港保险的全球化基因,恰恰能将这些风险转化为结构性机遇。
翔云优配-可靠配资平台-配资平台在线咨询-辽宁配资平台叫什么名字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